移植资讯

News in Transplantation

好文共赏:以循环标准判定死亡的遗体器官捐献全解析(下)

WLST(withdrawal of life-sustaining therapy)指撤除生命支持治疗,包括:

  1. 停止呼吸机;
  2. 拔除气管插管;
  3. 停用血管活性药物;
  4. 停止肾脏替代治疗;
  5. 停止ECMO等。

前提条件:

  1. 由多学科团队严格诊断“不可逆脑损伤”(尚无统一诊断标准,建议“宁严勿松”);
  2. 禁止在诊断或WLST决策前讨论器官捐献;
  3. 获取和移植团队不得参与诊断及WLST决策。

06 死亡判定和无接触观察期

WLST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临床状态,仔细记录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等数据。优先采用有创动脉压、超声心动图、大动脉多普勒来判定心脏停跳。心脏停跳情况下,心脏无效电活动仍可持续,依赖心电图判断会导致热缺血时间延长。如实施WLST后90 min内未发生心脏骤停,则终止捐献流程转为临床关怀(事实上,不同国家对于WLST后等待发生死亡的时间限定有所不同)。

心跳停止后需要经过无接触观察时间方可对DCDD宣布死亡。大多国家规定该时间范围为5~30 min。我国相关指南要求不接触观察时间为2~5 min,但对于无脑死亡前提的DCDD,建议不接触观察时间应在5 min或以上较为安全和科学。以下为不同欧洲理事会成员国对DCD无接触期的规定(表1)。

表1. 译自Lomero M, et al. Transpl Int. 2020;33(1):76-88(Table 1)

07 供者热缺血时间

DCDD者热缺血时间(donor warm ischemia time, DWIT)可分为总热缺血时间(total DWIT, tDWIT)和功能性热缺血时间(functional DWIT ischemia time, fDWIT)(图1)。fDWIT与移植受者的预后和并发症发生率存在显著相关性。不同器官可接受的fDWIT亦不相同,如肝<30 min,肾<60 min或<120 min。再回到前面提到的WLST后等待发生死亡的时间以及无接触观察时间,这些时间过长,无疑都会加重器官热缺血损伤。下面将重点介绍常温局部机械灌注(normothermic regional perfusion, NRP)技术,该技术使得允许充分评估死亡的同时,对供体器官进行在体保护。

图1. 供者热缺血时间定义

08 NRP技术

利用ECMO的静脉-动脉模式和胸主动脉球囊,在常温下将经过氧合的血液对供体器官进行区域性灌注(图2)。NRP流程中需注意以下方面:

图2. 常温区域灌注示意图【转自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 中国遗体捐献肾脏灌注、保存及修复指南(2023版)图2】

  1. NRP需获得知情同意。不同国家对NRP置管时机有不同要求,如西班牙、美国等允许提前置管,而英国等必须等到宣布死亡之后再进行。
  2. 如需获取胸腔器官,在启动胸腔器官灌注前,需要开胸结扎主动脉弓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等分支,确保NRP过程中脑部血流不会恢复。
  3. 腹部NRP目标流量>1.7 L/min或2.5~3.0 L/min,动脉血氧分压100~200 mmHg(1 mmHg=0.133 kPa)。胸腹联合NRP目标流量3~5 L/min,灌注过程中可使用肾上腺素和垂体后叶素,将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0 mmHg以上。
  4. 灌注时间一般控制在60~120 min,最长不超过250 min。灌注前及灌注过程中监测血乳酸、pH、电解质和肝肾功能等指标变化,辅以评估供体质量及获取时机。

09 生命接力的中国方案

我国正推动两大核心变革:

  1. 分类标准国际化:将中国特有的C-III类捐献纳入改良版Maastricht标准(设为IVB亚型),实现国际数据对标。
  2. 技术流程标准化:根据DCDD不同分类建立中国操作细则,保障流程规范的同时,更好地利用DCDD器官去挽救更多终末期患者的生命。

10 结语

遗体器官捐献是逝者对世界的最后一馈赠。从Maastricht分类的迭代,再到灌注技术的革新——每一步规范的背后,都是对生命的极致尊重。让规范成就生命接力的可能,让每一次告别都孕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