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资讯

News in Transplantation

器官移植供者来源感染的耐药情况与防控措施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前言

供者来源感染(DDI)是实体器官移植工作中面临的最大挑战。目前我国实体器官捐献者多数为滞留ICU的患者,是多重耐药菌(MDR)感染或定植的高危人群,由此引发的供者来源的感染严重时可威胁受者的生命安全1


与普通细菌相比,MDR感染后相关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作为免疫缺陷人群,实体器官移植受者一旦发生MDR细菌感染,病死率高达40.4%2

DDI的感染耐药情况

引发我国DDI严重不良事件的最主要病原体是多药耐药菌MDR,占总感染病例的85.4%,MDR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和耐碳青霉稀铜绿假单胞菌1,占比分别为41.5%、17.1%和12.2%3,其次是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比分别为9.8%、9.8%、7.3%3(图1)。


图1.DDI的感染耐药占比情况


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年度报告显示4,2021年上半年共收集临床分离株143051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分别为占29.8%和70.2%。


前十位分离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图2)。


图2.2021年上半年菌株分布(143051株)


革兰阳性菌需要关注的耐药菌主要有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糖菌VRE4,5。2021年上半年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检出率为30.3%(图3)。


图3.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检出率17年变迁


粪肠球菌对绝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性均低于屎肠球菌。屎肠球菌对呋喃妥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54.4%和91.9%。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极少有耐药性(图4)。


图4.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变迁


革兰阴性菌需关注的耐药菌包括碳青霉烯类耐药菌肺炎克雷伯菌4,5


2005年-2021年17年的监测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从2005年的3.0%和2.9%上升至2021年的25.5%和27.1%(图5)。


图5.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变迁


DDI的防控措施

DDI的防控措施应包括对潜在供体进行感染预防的维护、对供者感染状况的评估用于决定器官的取舍以及对移植后受者进行感染防控1,3

一、对潜在供体进行感染预防维护


1、对潜在供者进行保护性隔离措施,MDR感染患者尽量施行单间隔离,做不到单间隔离时应采取集中安置、床旁隔离;

2、注意手部卫生,MDR感染供体床边应单独配备含有乙醇的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后也应及时做好手部卫生;

3、做好环境清洁及物品的表面消毒;

4、主动对供者进行筛查,MDR的筛查常选择细菌定值率较高,且方便采样的2个或2个以上部位采集标本以提高检出率;

5、严格限制非医务人员的探访,减少不必要的探视,确保探视人员做好隔离和防护;

6、密切关注ICU患者的“三根导管”(中央导管、导尿管、呼吸机气管插管)相关感染,操作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流程,严格掌握留置指征,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是否可以尽早拔管。



二、对供者感染状况的评估用于决定器官的取舍

针对不同的病原菌的治疗方式以及捐献供者的评估如下:


1、革兰阴性杆菌:

如病原菌为非耐药菌,供者经过≥24h适当的广谱抗菌药物治疗,可以捐献器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器官捐献者需审慎,其中感染碳青霉烯敏感的供者,应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给予足量的标准治疗,临床反应良好者可以捐献。碳青霉烯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局部感染时,则可先进行治疗,非感染部位的器官可谨慎使用,如为血行感染则不能捐献。


2、革兰阳性球菌:

供者器官获取前耐药的革兰阳性球菌检出率较高,包括VRE以及MRSA,前者更容易由供者传播给受者,VRE感染的供者可参照相应指南进行规范化治疗,并在治疗后予以评估。


3、其他特殊类型的细菌:

细菌性脑膜炎患者,如果病原菌是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杆菌,在接受针对性抗菌药物治疗后可以进行器官捐献;

如果是高毒性病原体(如李斯特菌),则不适于进行器官捐献。活动性结核感染是移植禁忌证。无活动性结核感染的潜伏结核感染供者可用于移植。有残余结核病灶的肺不可以作为供器官。


4、真菌:

处理供者来源的真菌感染的核心原则是针对活动性念珠菌血症以及由隐球菌、曲霉菌、毛霉菌和球胞子菌引起的活动性感染是移植禁忌证。



三、移植后受者的感染防控措施


所有移植后患者的管理,医务人员需严格预防MDR的发生。接受中高风险供者捐献器官(即供者有传染性病原体、菌血症和(或)细菌性脑膜炎经治疗后缓解等)的受者发生DDI的风险较高,应对此类受者进行重点监测,尽早采用有针对性的药物进行干预。


其中,供者由于MDR引起的局部感染累及到移植器官或发生菌血症时,除了要对受者进行常规血、尿、痰、引流液培养等监测外,还需对移植部位进行B超检査,频率一般为每周1-2次,必要时行CT检査便于发现局部感染的证据,建议两周以上双药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及预防性抗真菌治疗

参考文献:

1.薛晨, 等. 实体器官移植供者来源感染防控研究进展.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20, 30(4):167-170.

2.器官移植术后耐药菌感染诊疗技术规范(2019版). 器官移植, 2019, 10(4):352-358.

3.中国实体器官移植供者来源感染防控专家共识(2018版).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18(1):41-52.

4. CHINET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年度报告(2021上).参考网页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812/10/64456467_990685898.shtml;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0812/6114221025003231.shtm.

5. Aca B ,  et al. Attributable deaths and disability-adjusted life-years caused by infections with antibiotic-resistant bacteria in the EU and the European Economic Area in 2015: a population-level modelling analysis. 2019;19(1):56-66.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Tx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