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资讯

News in Transplantation

首届GcfDNA专家顾问研讨会圆满举行:聚焦GcfDNA动态监测

前言

2022年5月11日,由健耕医药举办的“首届GcfDNA专家顾问研讨会”如期在线上成功举办。多位移植领域专家齐聚线上,共同探讨GcfDNA动态监测技术在移植术后全病程管理新模式中的应用等内容,精彩纷呈!

  本次研讨会特邀四川省人民医院杨洪吉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张伟杰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四川省人民医院魏亮教授侯一夫教授做专题分享,并邀请到东部战区总医院程东瑞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明英姿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王彦峰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谢续标教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张雷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张明教授共同参与临床问题讨论。

开场致辞  

GcfDNA在移植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杨洪吉教授和张伟杰教授在致辞时表示,移植物(供体)来源的DNA(GcfDNA)是器官移植术后受者循环体液中来自于凋亡或坏死供体细胞的游离DNA。目前,GcfDNA在美国的各类器官移植中都进行了临床实验并得到了认同。

近几年,国内也陆续开展了GcfDNA的检测与临床研究工作,很多移植中心都开始关注起这一无创检测在帮助判断移植物损伤,协助临床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学术研讨  

魏亮教授发表主题报告《GcfDNA动态监测技术推进移植术后全病程管理新模式》拉开了学术分享的帷幕。传统的临床诊断对于评估术后移植物的状态具有一定的滞后性,GcfDNA作为一项新型的生物标志物,经过多方的文献数据支持,无论成人或儿童患者都可用于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鉴别诊断和移植物损伤的判断。

在解决临床领域的刚性需求方面,液体活检GcfDNA技术主要有以下4个优势:

术后移植物损伤的长期监测,评估移植物损伤变化趋势

穿刺活检的辅助决策,免除/减少70%临床非必须活检穿刺

判断抗排斥治疗后移植物状态

免疫抑制剂的个体化剂量调整

魏亮教授指出, GcfDNA在中国移植领域的应用仍面临着2大挑战1)技术层面。如何实现GcfDNA的精准定量?如何建设完善的专利体系,从而保障全国产化产业链的安全。2)应用层面。如何由技术产品向临床应用的转换。魏亮教授从2014年回国搭建GcfDNA实时定量监测平台起,一直致力于解决GcfDNA的困境,目前他们的GcfDNA监测平台已获得国内首个细分领域技术发明专利,并实现了技术体系的全国产化和应用转化。

GcfDNA可以鉴别术后排斥反应,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活检。侯一夫教授在接下来的病例分析中提到,在2017年至2019年中,国内外有非常多的文献都报道了GcfDNA以1%左右的阈值区别移植肾排斥反应和评估移植物损伤。

侯一夫教授所属的四川省人民医院也在2021年开展了GcfDNA的相关研究。在2021年1月-9月期间,纳入肾移植受者87例,其中亲属肾移植36例,尸体肾移植51例。分别在D10、M1、M3、M6进行4次程序性血浆GcfDNA检测。结果显示,GcfDNA绝对值呈阶梯式下降,肌酐值则无明显变化。GcfDNA在移植物损伤时更优先于临床肌酐指标,为全程化监控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专家讨论

 

随后,专家顾问组针对以下三个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从临床出发,各抒己见。

 程东瑞教授认为从理想化的角度来说,GcfDNA动态监测肯定更好,但是费用高昂。2018年东部战区医院开始应用GcfDNA检查。对于术后1年的患者,建议全部患者做GcfDNA筛查,根据GcfDNA结果再安排肾穿刺活检。GcfDNA的阴性预测价值更好。另外GcfDNA动态监测的应用场景是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对于既有排斥表现,又有BK肾病表现,病理难以分辨的患者,建议采取GcfDNA检测,GcfDNA可以提供指导方向

明英姿教授指出通过微创诊断排斥反应和判断患者稳定情况,指导药物调整是国际趋势。病理是金标准,但是患者难以接受,或者难以接受反反复复的穿刺。最近湘雅三医院送检了8例患者的血样,包括肝移植和肾移植。发现GcfDNA检查结果和临床情况相符。对于GcfDNA的应用,建议先关注和应用于特殊患者,探索出中国方面的经验,指导治疗和助力长期存活。

王彦峰教授表示GcfDNA检查的目的不是为了诊断排斥,而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穿刺,指导免疫抑制剂的用药调整。如果应用于临床,还需要更多的病例积累,和解决费用问题。

谢续标教授提到湘雅二院开展GcfDNA检查比较早,确实带来了很多方便性。对肌酐升高的患者,病人害怕穿刺活检损伤肾脏,但是临床怀疑是排斥时,这时候GcfDNA检查很有意义。

张明教授指出:GcfDNA对肾移植意义很大,因为肾损伤时,肌酐值可能不会马上反映。对于新事物,我们需要临床大规模使用来验证。GcfDNA是一个非常好的检查,可以造福患者,也可以造福医生。目前限制临床应用最主要的问题是价格贵、没有注册证的问题。

张雷教授指出:GcfDNA对于肾移植、心脏移植意义较大。尤其是心脏移植,因为活检创伤大,所以心脏移植的排斥反应诊断困难。对于疾病类型来说,DSA引起的ABMR、病毒感染引起的肾损伤、原发病复发,不同疾病的损伤可能表现出来的GcfDNA表现模式可能不同。探索这些不同模式,是未来用GcfDNA鉴别诊断这些疾病的可能途径。

 

魏亮教授总结:
 

每个人的供肾千差万别,基础疾病千差万别。动态监测的意义,是为了知道患者个体的基线,才能更好的评估后续GcfDNA变化的意义。在肝移植排斥方面,GcfDNA应用不如肾移植、心脏移植,但是在早期预判肝功能的恢复情况方面,GcfDNA具有提前的预警预测作用。

 

“首届GcfDNA专家顾问研讨会”在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本次会议深入探讨了GcfDNA动态监测技术在移植术后全病程管理新模式中的应用,特别是动态监测的意义,应用场景,以及其他体液来源的GcfDNA的检测意义。

*本文仅供医疗相关专业人员参考